
二十多年來,他輾轉工作于多個基層法庭,懷著司法為民的初衷,使數不清的當事人怒氣沖沖而來,滿面笑容而去,使無數的恩怨煙消云散;二十多年來,他一直風塵仆仆,奔波在田間地頭,用辛勤的工作換取了群眾的信任。他就是山東省莘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馬敬啟。
默默基層路
1995年考入法院后,馬敬啟主動要求到基層法庭工作,一干就是26年。莘縣法院共有4處基層法庭,他先后在3處工作過,走遍了轄區的每一個村莊,熟悉了鄉間的每一條小路,化解了近萬件矛盾糾紛。他不無感慨地說:“我的根已經扎在了基層法庭,我的心已經融入到了群眾中間。”
基層法庭處理的大多是家長里短的細小瑣事,但這些小事、瑣事,關系到家庭的和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此,馬敬啟始終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心用情去處理每一起矛盾糾紛,做到案結事了人和,讓反目成仇的鄰里握手言和,讓瀕臨破碎的家庭和好如初,讓侵權者的行為付出代價,讓受害人的權益得到保護。
談起辦案經驗,馬敬啟說:“群眾利益無小事。案子等不得、拖不得,早一點結案、快一點結案,讓老百姓安心生活。我是共產黨員,更要帶頭沖在前,讓群眾滿意、讓黨放心。”實踐中,他堅持工作創新,堅持訴訟便民利民,讓基層法庭工作有“溫度”、惠民“答卷”有厚度。
26年來,馬敬啟堅守基層法庭,他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把他當家人。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他19次受到市級以上表彰,并被授予“全國優秀法官”“ 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所在基層法庭也多次被上級表彰。“榮譽是認可,更是鞭策。”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殷殷為民情
2003年,馬敬啟辦理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張大姐的丈夫郭大哥因交通事故死亡。郭大哥的朋友周某提出,讓張大姐把16萬元賠償款借給他,許諾利息比銀行高,隨用隨拿,每月的利息錢就夠大姐和孩子的零花。張大姐感覺周某的話很有道理,就把錢借給了周某。但周某在支付三個月的利息后,就不再支付,也不見面了。而此時,張大姐的女兒收到了煙臺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大姐很難湊夠學費。張大姐的女兒表示要是沒錢,就外出去打工。無奈之下,張大姐將周某告上了法庭。
案件被分到馬敬啟手上以后,他深深感到:這雖說就是一件很普通的民間借貸糾紛,但是處理不好就可能耽誤孩子上學,也可能因此改變孩子的一生。于是,他立即傳喚周某,但周某始終沒有到庭。
馬敬啟憂心如焚,下定決心,無論怎樣也要把孩子的學費要到手。白天找不到,他就晚上去。他騎著摩托車載著書記員在周某家附近連續蹲守了幾個晚上。一天晚上,到了 11點多鐘,電閃雷鳴,暴雨將傾。書記員小王對他說:“馬庭長,天這么晚了,馬上就要下雨,咱們回去吧,我看周某就是躲著咱們,估計是等不來了,咱回去把案子判了,讓執行部門去執行吧。”
馬敬啟心里明白:小王說得沒錯,判決書出來,案子就結了,他的職責也算完成了。但是他更明白:張大姐打官司的目的不是僅要一份判決書,而是想要回自己的錢,給孩子交學費;如果判決后走執行程序,周期長,孩子上學就耽誤了。于是,他堅定地說:“再等等吧。”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等到了外出躲避的周某回家。周某看到他們,感到很驚訝,也被感動了。周某說:“說實話,我做生意賠了,真沒錢償還她們了。我沒有想到你們這么認真,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我說啥也先湊一部分錢,不能耽誤孩子上大學。”最終,該案順利得以調解,周某先償還了張大姐15000元,及時圓了孩子的大學夢。
絲絲暖民心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一天,馬敬啟剛走到辦公室,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這是一個北京的號碼,一個焦急的聲音說:“原告不應該起訴我,因為疫情,開庭時我到不了法庭怎么辦呀?你們不能判決我承擔責任吧?”“什么?不用出門,在家打開手機就能參加庭審,你們不會騙我吧?你們是法院嗎?”馬敬啟耐心地向當事人解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法院把群眾的事當成天大的事,創新開展了互聯網庭審,可當事人還是不相信。他一遍又一遍地指導當事人如何在網上操作,當其親眼看到庭審的場景畫面時,才放下心來。
這是一件承攬合同糾紛案件,把原告和3個住在不同地方的被告聚在同一個畫面中,中間的工作量很大,任何一方不配合就很難正常進行庭審。馬敬啟不厭其煩地與當事人溝通、解釋,指導其解決技術難題,直到庭審時出現各方正常交流的聲音、畫面。當書記員把各方陳述的意見一字不差地展示后,原、被告都認可了他們的互聯網庭審工作。當事人高興地對他說:“你們法官真是方便了我們,辛苦了自己!”
群眾的理解和贊譽,成了馬敬啟前行路上的明燈。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忠誠履職盡責,從未說過“苦”字,從未說過“累”字,從未有過“怨”字,卻一直有一個“怕”字,就是怕辜負了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怕辜負了黨組織對他的培養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