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法官 張永杰
法官工作室的魅力
——走進山東梁山法院張永杰“1+1+N”法官團隊
窗口驕陽似火,天熱得很。自從國家二胎政策放開以后,他和媳婦商量著要個老二,因為年齡確實也不小了。想起要孩子,張永杰想起了一起因為不能生育孩子的離婚訴訟案件。
“發調解書時,我記得是下午四點多,我到工作室門口接她,她穿著白色的裙子,陽光直射下來,臉色顯得很蒼白,我把65000元的救命錢交到她手里,告訴他誰也別給,她只是點點頭。當我給她調解書時她哭了,瞬間我的心仿佛跌倒谷底,這么一個柔弱的女子,將如何面對以后的生活呢?”
1999年,張永杰參加工作時是濟寧監獄的一名獄警,后抱著對法官職業的憧憬與對司法事業的熱愛,他鼓足勇氣選擇辭掉了這一年十多萬的工作,毅然選擇了法官職業。現在的他,已經是梁山法院民一庭副庭長、調解中心主任,該院張永杰法官工作室的“掌門人”,即“1+1+N”法官團隊中的主審法官,回想起這起離婚糾紛案件,仍讓他記憶猶新。
把成倍的責任擔在肩頭
“懂得責任,你才會贏得當事人的信任”
第一次看到這起離婚糾紛案卷時,發現起訴狀千篇一律沒什么特別之處,唯一有印象是男方起訴說女方結婚多年拒絕生育孩子。對這類“小案”,他下意識地沒有太放在心上,送達完開庭手續后,在開庭之前,他有個習慣,就是要走訪了解案件背景情況。正逢周六沒有案件開庭,書記員楊芳通知男方到庭了解情況,男方在外地,是他姐姐來的。他姐姐到了辦公室就一直說“弟弟長期在外打工掙錢養活家里,過的很苦,30歲了還沒有孩子,但是女方長期不回家,對家了不管不問,男方為了給女方治療還花了很多錢,說著說著便哭了”。
傾聽是法官的一項基本功。對她說的話,他一直默默地聽、靜靜聽,大約持續了2個小時左右。送走男方的姐姐,他便通知女方約個時間當面了解一下情況,他打了幾次電話都是忙音,快下班時,一個陌生的電話打過了,聲音感覺氣不足,但還是比較悅耳。“哪位?”我說,“我是法院的,你對象起訴你離婚……”,還沒有說完,她說“知道了,我不離婚”,接著電話就掛掉了。
“我們咨詢解答24小時不打烊,服務群眾24小時不中斷”,張永杰笑著說。自2014年3月梁山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以法官姓名命名的法官調解工作室以來,他們始終將群眾的“口碑”作為衡量工作的第一標準,將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我們工作的“晴雨表”。到了當天晚上,女方回了電話,對自己的態度表示歉意,她說“她有心里準備,自己腎臟不好,一直在醫院透析,沒有能力換腎,男方很長時間都不管她。”
“張永杰責任心很強,很多案件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才調解成”。民一庭庭長韓道義介紹說。
為了徹底了解案件,他帶著書記員到女方住所和醫院了解情況,經過多方走訪,他了解到“她在當地百貨大樓有個臨時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除了吃飯剛剛夠每月的透析,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當他滿頭大汗地走到她面前時,她有點驚慌,略顯得不知所措,但對法官的帶來,眼角里仍流露出了許久的喜悅。她說“我估計不會堅持太久,我沒有生育孩子是我的錯,但我只想有一天自己走了,她能有個小小的地方當自己的歸宿,這就是我不同意離婚的原因”。
張永杰回憶“令人落淚感嘆的場景至今還在眼前,當聽到女方說完這些話后,我自己的眼淚在眼睛里直打轉,強忍著作為男人的一點堅強沒有哭出來”。
“離婚糾紛案件裁判的要點在于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被告即便不同意離婚,只要原被告雙方夫妻感情達到了破裂的程度,法院可以依法判決離婚。”張永杰認為,這類案件不能簡單的一判了之,司法的溫暖不能僅停留在一紙判決書上。
從濟寧往返梁山需要3個多小時,坐在顛簸而熱氣騰騰
的大巴車上,書記員楊芳感覺很委屈,對張永杰訴苦說“不就是一個簡單的離婚糾紛案件嗎?你又不是救世主,先判個不離,結案了事,何必做一些與案件無關的事情呢?”張永杰用爽朗的笑聲回答了她的提問。
案件開庭前,張永杰又專門到男方家里去了解情況。“男方家是村里典型的貧困戶,男方的婚房是用他妹妹的彩禮款蓋的,為了給她媳婦治病借了不少錢”村委會主任介紹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張永杰頓時感到這個案件不妙,男方沒有經濟能力補償女方這怎么辦呢?
在村委會主任帶領下,張永杰帶著書記員來到男方家,接待他們的是男方的父親,老父親飽含滄桑的臉上寫滿了無奈,“現在家里債臺高筑,吃不上飯,沒能給我生個孫子讓家里在村上讓人看不起,這個婚必須離。”期間,張永杰又多次上門做他父親的工作,未果。
張永杰當時想“何必呢,又不自己家的事,判個不離省時省力。轉念間又想,案件結了但問題仍解決不了,那樣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對法官職業是一種褻瀆。”
眼看案件已陷入僵局,男方的姐姐打來電話稱“如果不離婚我弟弟會瘋掉的,我可以做家里的工作給她一些補償,但不可能太多。”法官助理楊芳回憶到“接下來一個多月,張庭長幾乎每天都要接他們的電話,就是在補償數額上達不成一致意見”。
張永杰接連幾天到男方家里做工作,因長時間接觸,男方的父親漸漸接受了他,愿意敞開心和他談。他抓住老人急于要孫子心理,讓男方同意拿出50000元補償給女方。但女方不同意,認為這些錢不夠治病,最后男方的姐姐出面協調,
再拿出15000元,最終女方拿到了男方經濟補償款65000元。
“作為法官,懂得責任,你才會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才會更有效地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張永杰認為,“法官多打一個電話、多跑一趟腿、多一次解答體現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組建張永杰法官工作室
在群眾心中樹起口碑
“沒有金牌,群眾對自己的褒獎就是至高的榮譽”
“現在很多群眾主動要求張永杰辦案,工作室通過細致的辦案、熱情的服務,逐漸贏得了越來越多群眾的尊重與認可”政治處主任張兆山介紹說。
姚某某起訴李某某離婚糾紛一案,2013年8月份雙方在青島打工時認識,不到2個月雙方在內蒙古登記結婚。同年元旦,李某某因家中有事返回梁山,從此再無音信。前五年,姚某某為了尋找妻子放棄打工,到梁山、青島等多地尋找,但是都沒有任何結果。姚某某心灰意冷在家人的勸說下希望能通過法院解除婚姻。
“當看到他被多年尋妻路折磨的變得呆滯,聽到他十年尋妻的艱辛,作為法官我覺得我應該幫幫他。由于雙方十年沒有見面了,他對妻子的模樣也模糊了”張永杰感慨地說。因他從內蒙古趕來的急,身上沒有帶一張妻子的照片,只是知道妻子的名字和所在梁山縣拳鋪鎮某村。書記員王芳問張永杰“這個案件怎么辦?”,張永杰呵呵一笑說“好辦,找人去”。
姚某某生活拮據,家境較差,從內蒙古到梁山一路上帶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張永杰和書記員帶著姚某某去找李某某,姚某某對張永杰說“好找嗎,得花多少錢”,張永杰一眼看穿了姚某某的心思,安慰他說“這個你放心,車輛、吃飯你都不用管,我們院里派車”。
梁山縣縣城不大,但要在農村找個人也不容易。張永杰先到了當地派出所查閱了同名字的檔案,才找到了李某某所在村的具體位置。
“當我們滿懷希望到村上時,得到的回答是不認識不清楚,通過村干部才只是依稀的了解李某某多年未回村了,曾犯過精神病住過院,因為家人都不在了,只好隨便找個人家過,跟過很多人家”法官助理楊芳介紹說。
看著姚某某失望的樣子,張永杰并未放棄,通過一一走訪村民,終于從一名村民口中得知“李某某大體可能在汶上縣康驛鎮那一片,具體什么地方不清楚。”
“金杯銀杯,都不如百姓的口碑,案子結了、事情了了、百姓和了,我們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張永杰總是這樣說。“離婚糾紛案件中,被告下落不明情形多有發生,如被告下落不明,法院可依法予以公告送達應訴手續,后依法判決”民一庭庭長韓道義解釋說。張永杰認為,“訴訟效率對遠道而來的姚某某而言,非同尋常,他等不了公告期”。
眼看中午時分已到,張永杰決定不在吃中午飯上耽擱了,直接開車到汶上縣。由于沒有什么目標,只能一個村一村的問,結果卻越來越令人失望。大家都身心疲憊,懷疑是不是查找方向不對,大家都想過放棄。
“肚子饑腸轆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吃飯怎么行”,張永杰與書記員王芳在路邊買了幾個包子和礦泉水隨便填飽肚子便準備回梁山。
“正吃著,路邊的一個老人說可能前邊的莊子有個梁山的媳婦”。大家聽了很興奮,邊吃邊朝著那個莊子的方向趕去,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們找到李某某時,已是下午時分。經姚某某仔細辨認,最終確定眼前的這個農村婦女就是姚某某的妻子李某某。
“為了解除這一紙婚約,姚某某從遙遠的內蒙古趕到梁山來打公司,我們不能讓當事人跑了腿再涼了心”。張永杰現場對雙方離婚糾紛案件進行了調解,李某某表示“自己多年無音信對不起姚某某,因為有病自己找了很多婆家,自己也想離婚但是因為沒錢,沒能主動找姚某某”。
“沒想到我離婚,離了十年沒離成,沒想到在張永杰法官工作室,不到二天的時間就辦完了”姚某某收到調解書時感慨的說。姚某某多次表達謝意都被張永杰謝絕了,姚某某
找了兩個人拿著一面錦旗站在工作室外,堅決要求張永杰收下,張永杰在征得領導意見后,接受了這面寫著“司法效率解民憂”的錦旗。
張永杰學過心理學,獲得過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他以“熱心、耐心、細心、誠心”的辦案態度,積極尋找每一個案件“情理法”的結合點,真正做到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化人,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稱贊,很多人在路上見了他都會熱情的跟他打招呼,在百姓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在法官工作室的輻射作用下,很多群眾來到法院,點名找他處理案子。
張永杰法官團隊以熱情周到的服務,精準理性的辯法,溫情和善的析理,處理了給法官、當事人家人寫遺書的李某離婚案件、帶著安眠藥上法庭的王某某民間借貸案件、還有以跳樓相威脅的崔某某勞務糾紛等案件,張永杰團隊以務實的作風、敢于擔當的勇氣、拼搏奮斗的朝氣,歷練了辦案的能力和素質。
2017年1月1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梁山法院民一庭副庭長張永杰同志“全國優秀法官”榮譽稱號
用心打造訴訟服務新品牌
“給我一個支點,讓群眾獲得訴訟服務最大滿足感”
“老百姓對張永杰的信任是一種可貴而又值得發揚的力量,為積極推廣他的辦案經驗,梁山法院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法官工作室”,分管副院長趙演兵介紹說。
張永杰法官工作室位于梁山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西側,配備了多功能辦公桌椅,設置了大型透明玻璃門窗,為的是老百姓一進門就能看到工作室法官服務過程,以便贏得群眾的信任。
1個裝滿卷宗的檔案櫥,2張長座椅,4張辦公桌,在這個面積不到20平方米的法院工作室里,張永杰和書記員楊芳、陳霞平均每天都會處理3個案件。現在來看,案多人少用在張永杰團隊身上,確實非常貼切。
自2014年張永杰法官團隊組建以來,共審結各類民商事案件4000余件,其中80%以上的案件能夠調解結案,當地群眾稱之為“金牌和事佬”,其各項辦案指標連續多年均居全市前列。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三年審結案件800多件,調解率82%,無一上訴上訪纏訪案件。“現在辦案人數還比較少,從上班到下班幾乎一刻不得閑,我們忙并快樂著”張永杰信心滿滿地說。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立專門的“張永杰法官工作室”,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擁有同一種“便民服務”精神氣質的集體,為老百姓服務的力量更強大,百姓獲益更多。
張永杰法官團隊以訴訟服務中心為依托,以法官工作室為支撐,著力推行法官實名掛牌上崗服務模式,努力踐行“四心工作法”,將工作室作為延伸訴訟服務功能的平臺載體,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訴訟服務,讓群眾能夠獲得訴訟服務最大滿足感。
作為梁山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特色之一,張永杰法官工作室與立案區、信訪接待區、導訴區、法官約談區、調解速裁區、訴訟便民區和電子信息平臺區等相得益彰,窗口效應明顯。
“法官工作室干警實名掛牌上崗,辦公案頭均放置標注崗位職責、監督電話的臺簽,隨時接受群眾監督”政治處主任張兆山介紹說,“每個人都以張永杰為榜樣,通過一個人真正帶動了一批人。”全院上下不甘落后,競相學習效仿,形成了濃厚的“比、學、趕、幫、超”氛圍。
法院工作就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首位,他們不會說什么奉承話,但他會記住你,打心眼里感激你。工作室成立后,張永杰團隊辦案過程中切實遵循“不違法、不違心、不違理”原則。
張永杰法官團隊始終秉持這種“三不違”的工作理念,不斷鉆研法理,研究疑難復雜案件,善于在“走心”調解上下功夫,能夠耐心傾聽當事人的訴求,能夠及時回應當事人的需求,更能夠誠心誠意幫助群眾解決困難。
一次次鄉村泥濘路上的送達、一件件絞盡腦汁的調解,幫助該團隊總結出了最適合鄉土社會、最接底氣的糾紛解決方式。“歸根到底,群眾真正滿意了,我們付出的努力就沒有白費。”張永杰說。
“現在明顯感到法院的辦事效率提高了,服務提升了,以前一個案子往往一辦就是一個月,現在最多一星期就能結案,給當事人帶去很大便利。”前來辦案的翟繼現律師告訴記者,如今當事人通過投訴電話反映的經濟糾紛、合同糾紛等事件,可以直接對接到法官工作室,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處理,把工作室直接設到了百姓家門口。
“工作室的成立,不僅是對訴訟服務方式、方法的有效嘗試,也是對當前法官員額制改革、主審法官負責制等改革事項的積極回應,是充分發揮青年法官個人魅力的一項創新舉措。”梁山法院院長時益同說。